在2010年高考考试中,江苏考生王云飞的文言文作文引起了轩然大波,赞者有之、毁者有之、旁观者有之。我觉得这篇作文与东南大学的做法,应该使大家愈加坚定高中新课改的推行和高招规范的改革。由于,没高中新课改就不会有选修课,就不会激起该考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,没高校自主招生,就不可能使东南大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作出如此的决定。
高考考试的基本功能是选拔人才,同时也昭示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向。每年高考考试之前,教育主管单位总会颁布考试概要和考试说明,高考考试命题也基本在其框架下进行的,如此就会使中学的教育教学的内容得到确定和稳定。但,如此做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,就是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专长的进步。为何大家出不了大师级的科学家、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?我觉得这是主要是什么原因。一个孩子从上小学开始,每次的期中考试、期末考试,一直到高考考试都有考试范围和基本题型。长此以往,学生就会产生依靠性,不敢、不愿到课本以外的范围去学习。可能有人会说,目前学生的负担已经够重了,你再把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课本以外,是否要把学生累死。事实上,学习是脑力劳动,假如学生学的是自己喜欢的内容,再多也不感觉累。反之,假如强制学生去学他不想学的内容,即使是现在的需要,一些学生已经感到非常累。基于此,国家拓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,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实行选修课规范。王云飞这样优秀的古文成绩,应该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就。该生从选修课的学习中,激起起了学习古文的热情,从而获得了如此优秀的成绩。假如大家的高中学校都能认认真真地开设选修课,就会有一大量高中生热爱高中必学课本以外的范围,假如在每个范围都能出现一些如此的学生,岂不是大家国家的幸事,民族的幸事!
有人觉得东南大学这种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做法,可能损害了高考考试的公平性,由于没一个明确、固定的规范就会把高考考试搞乱,老百姓的孩子会吃亏。但,通过自主招生等形式使很多专长生崭露头角,使他们得到更好的进步也是高考考试改革应有之义。
目前高考考试的命题内容、命题形式、评分答案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对的,可以使大家知道学生对常识的学会状况,但考生在命题范围以外的表现,却没办法知道。假如今年王云飞没如此写高考考试作文,大家就不可能了解他有这样扎实的古文字功底。这给大家一个启示,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试题要有新意,不可以是高考考试前的高考考试。应该像这篇作文一样,通过一个题目或几个题目,摸清考生在某个范围的基本功,感觉到考生对这个范围热爱的程度。只有如此,大家才能把出类拔萃的人才选进高校,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。